2022年,習近平要連任中共總書記,林鄭月娥也要連任香港特首,誰都不能倒,也就必須同舟共濟強行懲治這些他們眼中的「亂港者」,至於所犯何事?罪證在哪?根本不重要。
後來我們跟小萱爸說,我們帶小萱在店家門口等你,陪你向店家道歉。因此,我們需要用「家」的視角來思考如何協助,而非快速斷定就是「一個人的惡」。
」 而記者發現了五寶爸的新聞後,開始以「獵巫」視角報導,讓五寶爸成為社會的代罪羔羊,可以掩飾我也沒有帶保險套不小心生了兩個,可以掩飾我租房子也沒清那麼乾淨,掩飾我工作有時偷懶,掩飾我不太會教/養小孩,昨晚才打小孩、羞辱小孩,可以掩飾我拿家用買iPhone 12。不知道過年時,小萱被多少隻蟑螂和跳蚤咬了幾個洞?她告訴我晚上睡覺在地上,她很害怕很多隻蟑螂咬她⋯⋯她國小四年級,長的白白淨淨,眼睛咕嚕咕嚕轉的。雖然不一定「我的家庭真美滿」,但家裡沒有一連串壞運,沒有屋漏偏逢連夜雨,沒有媒體緊盯著你一言一行。我知道他覺得很丟臉,因為他知道他的小孩造成社會困擾,但他的社會處境和困難仍然在。但我們心裡很清楚,是因為我們夠幸運,才得以擁有安然發展的條件。
報案前,學校和我討論,決定和警局套好招,給小萱機會教育,也讓小萱爸知道,小萱偷東西的程度超越社會大眾對小孩犯錯的底限了。好像五寶爸只要做到這幾件事情,他的人生就「成功」了。「名人醫師共同研發加持」、「願意揭穿補充劑騙局的醫師這麼少了」「這驚人的暴利,誰敢得罪呢?又有多少人想分一杯羹呢?」有關這三點,其實我在我的網站和三本書裡已經討論過很多次,而每次我都會引用長庚大學張淑卿主任寫的〈專業知識、利益與維他命產業〉。
只不過,儘管幾乎沒有證據可以支持保健品/維他命的使用是有功效,但就如張淑卿教授所說,消費者也藉由是否服用維他命來顯示對自身健康的掌握。Donna Arnett醫生是美國心臟協會的主席,她說:「美國人每年花50億元購買維他命,但是這項研究顯示,只要你是均衡飲食,維他命並沒有什麼幫助」。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太空人維他命,還是火星人維他命,詐騙暴利的故事還是會繼續演下去。我看就是綜合維他命,真正厲害的是行銷手段。
儘管幾乎沒有證據可以支持它們的使用是有功效,但半數以上的美國成年人至少服用1種維他命或補充劑。更何況由於它是蛋白質,所以吃到肚子裡就會被胃酸和消化液分解成氨基酸,所以更不可能會有任何功能。
讀者林小姐2021年2月24日下午,用臉書傳訊問我對一個叫做「太空人維他命」的意見。他說: 林教授您好, 已拜讀多次您網站上的文章,以及著作,尤其在保健食品、補充劑部分更是解答了我許多迷思,現在只要有朋友推薦我說吃什麼保健食品有感時,我都會上來您的網站搜尋相關資料,然後再複製連結給朋友,省了我很多錢,感謝。Steve Nissen醫生是克里夫蘭診所心血管科的主任,他說:「這項研究一點也不令人感到意外。我跟她回覆:「你可以問他們,要他們拿出證據。
科學研究者利用它成就自己的研究,藥事人員與醫生藉它提高自己的專業地位,廣告業者利用它誘使消費者購買產品,藥廠因此建立豐厚的產業,消費者也藉由是否服用維他命來顯示對自身健康的掌握。我在2019年發表的〈世界最貴的尿〉,也有引用兩位大咖醫生的言論。再一看募資金額,才短短三、四天,已衝上相當可觀的金額了,我更深刻理解到為什麼願意揭穿補充劑騙局的醫師這麼少了。保健品的洪害已經不是科學能阻擋得了的
像是某些治療高血壓的藥物、某些會影響到內分泌系統的藥物,甚至是某些免疫抑制劑,都有可能會因為用藥,改變了病人對於葡糖糖耐受性、甚至體內各種脂質的平衡,而使得罹患代謝症候群的危險大大增加。文:駱宛琳 你的新年新希望想要更瘦一點嗎?雖然體重是減過一山、還有一山。
如今,科學家對抗精神疾病藥物所造成的肥胖,可能有解了。當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研發,成功讓這些藥丸,能夠更有效力的對抗精神疾病症狀,但這個讓人哭笑不得的發胖副作用,不僅仍如影隨形,甚至更加張狂。
以線蟲為動物模型的好處,是可以好好的將其養在96孔的培養盤裡。而各種動物所賴以生存的營養,也脫不了醣類、脂質、與胺基酸三大類。既然抗精神疾病用藥在線蟲身上會導致類似的效應,這下就可以利用線蟲,來探討藥物導致貪食背後的分子機轉,讓線蟲來小兵立大功了。除了因為肥胖本身是個想讓人敬而遠之的危險因子,更會直接影響到病人是不是願意好好的遵從醫囑,完成療程。這句話套用在抗精神疾病用藥的副作用上,似乎是一點不假。但,對其中的了解,卻還是不夠全盤與細緻。
但也有一部分可能是因為用藥引起的。用藥會引起肥胖嗎?這種副作用不僅讓病人失望,更是讓醫生苦惱。
但,過量的食物攝取,卻可能成了貪食行為(hyperphagia),而成了導致腰圍與體重兩大防線,紛紛失守的最後一根稻草。肥胖與過重難纏又惱人,其成因可能是體質、可能是運動不足。
縱然體重上升是個能夠輕易列出許多不同原因來一一怪罪的事,但不論在實驗小鼠、大鼠、猴子與人身上,似乎都一致地指向罪魁禍首,是那突然變得好好的食量啊。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因為已知能分泌多巴胺與血清素的神經元是管控食慾的中間砥柱,臨床上也一直懷疑抗精神疾病藥物是因為連帶影響到了這些神經元,而使得病人變得貪吃,研究人員於是直接利用基因突變的線蟲,來研究哪一種神經元才是造成嗜食的元兇。
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十二月份Nature Communication期刊上。但不可否認地,過重、肥胖與肚皮上的肥脂肪,是現代人的心頭大患。在臨床上,其實不少種類的藥物都有類似困擾。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疾病藥物的人,也有較高的比例罹患代謝症候群。
他們於是挑戰,是不是可以在比較簡單的物種身上,也觀察到抗精神疾病藥物引起的貪食現象。抗精神病用藥自從1950年代被研發、1970左右被引進市場之後,被廣泛的用以治療思覺失調症、憂鬱症、躁鬱症、諸如自閉症等的發展障礙症,甚至也用於藥品仿單核準外的適應症:像是焦慮、失眠、失智。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人類進食行為與偏好,是個極為複雜的行為模式,牽涉到了身體感官與周邊組織,與大腦神經系統之間複雜的聯繫脈絡。而且線蟲愛吃細菌的習性,讓研究人員可以輕易地藉由檢測線蟲在培養期間,細菌「濃度」的降低,來精確量化線蟲到底餐餐吃了多少。
服藥的病人不僅食慾大好,對甜、高脂肪類極能刺激食慾的食物,更是難以自持。那你知道,有些藥物的副作用會讓人容易變胖嗎?抗精神疾病藥物就是其中之一。
食慾大開讓吃的人滿足,看的人幸福。雖然一味追求體重計上的數字一天少過一天,遠不如勤多運動、吃好睡飽。服藥後得到第二型糖尿病的比率,也比年齡相合、性別相合、種族相合的未服藥人要高出四倍。研究人員不曾放棄嘗試藉由分析各類精神病藥物對各種不同類型神經元的作用,與比較其結合上各種神經元受體的親合力,試圖來解碼抗精神病藥物導致病人肥胖的背後分子機轉。
那有沒有可能把這個問題簡化呢?畢竟,進食這件事,說到底還是跟生存有關。而肚上肥油一圈,更是第二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隱憂。
研究人員首先大膽假設,或許,對於食慾的調控機制,是被某種橫跨物種的古老演化機制所控管。但早從第一代藥物開始,臨床上就觀察到令人吃驚的副作用:服用抗精神病藥物的病人,似乎比一般人更容易發胖。
而其中最受到關注的,是抗精神疾病用藥所導致的肥胖。人類的進食行為與偏好,是個複雜的問題。